「新东家」和「Figma」
日期:2020 年 11 月 3 日 • 随意吐槽
此刻在去团建的路上,到机场太早了所以想起来到自己博客上除除草……
经过几个月的求职之后我终于离开了工作了八年的百度,新东家是做游戏的心动,虽然新团队第一个 sprint 都还没跟完没有充分的发言权,但这头三个礼拜的入职体验还是挺不错的,心动是一家员工账号用 Google、门禁兼容 Apple Watch、正在全员推 Slack 同时可以随意看到其他团队组织架构的千人规模公司,我也不知道为啥在介绍新公司的时候先说这些,但我承认在一个略(fei)微(chang)「传统」的公司待久了之后对这些内容还是很心水的(再括号一下此处我没有喷前东家的意思,对于百度我还是心怀感激的)。总之我感觉心动还算是一家从上到下比较 open、做事和管理方法比较「西式」的公司。用老板黄一孟所崇尚的 Netflix 企业文化新书的标题来说就是:
说实话,这次求职过程虽然面的公司不算很多,但总体有个感受就是 Figma 的普及率比我想象的高很多,很欣慰我现在也可以每天用 Figma 干正经工作而不是只能用来偷偷 side project 了,最近他们更新的 Variants 功能还是挺让人惊艳的,倒不是 Variants 给工作带来多少效率提升,而是 Figma 官方在上新功能时候对很多现成组件和功能的继承简直让人感动……依然保持了「很多功能我也不会用,我猜大概是这样的结果随便一试还真就是的」的特性~
刚进新公司还是适应阶段(摸鱼少了)所以节目更新最近会变慢~ 连我们的五周年直播也推迟了两周到 11 月 21 日了,请大家海涵~
经过几个月的求职之后我终于离开了工作了八年的百度,新东家是做游戏的心动,虽然新团队第一个 sprint 都还没跟完没有充分的发言权,但这头三个礼拜的入职体验还是挺不错的,心动是一家员工账号用 Google、门禁兼容 Apple Watch、正在全员推 Slack 同时可以随意看到其他团队组织架构的千人规模公司,我也不知道为啥在介绍新公司的时候先说这些,但我承认在一个略(fei)微(chang)「传统」的公司待久了之后对这些内容还是很心水的(再括号一下此处我没有喷前东家的意思,对于百度我还是心怀感激的)。总之我感觉心动还算是一家从上到下比较 open、做事和管理方法比较「西式」的公司。用老板黄一孟所崇尚的 Netflix 企业文化新书的标题来说就是:
No Rules Rules
说实话,这次求职过程虽然面的公司不算很多,但总体有个感受就是 Figma 的普及率比我想象的高很多,很欣慰我现在也可以每天用 Figma 干正经工作而不是只能用来偷偷 side project 了,最近他们更新的 Variants 功能还是挺让人惊艳的,倒不是 Variants 给工作带来多少效率提升,而是 Figma 官方在上新功能时候对很多现成组件和功能的继承简直让人感动……依然保持了「很多功能我也不会用,我猜大概是这样的结果随便一试还真就是的」的特性~
刚进新公司还是适应阶段(摸鱼少了)所以节目更新最近会变慢~ 连我们的五周年直播也推迟了两周到 11 月 21 日了,请大家海涵~
Hello 2019
日期:2019 年 1 月 2 日 • 随意吐槽
实在是太久没有更新博客了,趁着这个辞旧迎新的时机来拔拔草~
翻开在 Things 上自己建的「年度 To-do」历史记录,完成了 3 个,变更了 1 个,剩下 2 个只能……拖到 2019 来做了……虽然整体完成度只有 50%、自己的这个博客全年只更新了 16 次创下了历史新低,但和以前几年不太一样,目前心态平稳并不懊悔,因为经历了很多「计划外」但还算新鲜的事情,比如正式开始给 Anyway.FM 尝试会员项目、比如开始用野生且极端业余的代码水平写除了单纯静态页面以外的东西、比如坐飞机被砸坏了托运的行李(误),总体来说生活非常平稳但成就感还算满满,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小朋友的成长~
此刻继续打开 Things 开始写 2019 的列表,犹豫不决地想要把「关了图月志博客」写进去,但不管怎样,我在 Anyway.FM 以及(可能的)Anyway.TV 的分身应该不会停更~~~
新年好~
翻开在 Things 上自己建的「年度 To-do」历史记录,完成了 3 个,变更了 1 个,剩下 2 个只能……拖到 2019 来做了……虽然整体完成度只有 50%、自己的这个博客全年只更新了 16 次创下了历史新低,但和以前几年不太一样,目前心态平稳并不懊悔,因为经历了很多「计划外」但还算新鲜的事情,比如正式开始给 Anyway.FM 尝试会员项目、比如开始用野生且极端业余的代码水平写除了单纯静态页面以外的东西、比如坐飞机被砸坏了托运的行李(误),总体来说生活非常平稳但成就感还算满满,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小朋友的成长~
此刻继续打开 Things 开始写 2019 的列表,犹豫不决地想要把「关了图月志博客」写进去,但不管怎样,我在 Anyway.FM 以及(可能的)Anyway.TV 的分身应该不会停更~~~
新年好~
Dribbble 的「快」
日期:2018 年 1 月 22 日 • 随意吐槽
半年前吐槽过一次 Dribbble 的「慢」,当时觉得有好些时间没啥大起色了。但是最近颇多的 Dribbble 相关新闻让我又开始有了相反的感受,他们开始大跃,哦不,扯开大步向前走啦~
先是搞过一次「邀请派发日」,每个现有 Player 都发邀请,然后下半年身边每个朋友拿到邀请的几率都大大提高,听过最夸张的一位是被「囤」了 9 枚邀请来着(但遗憾的是,派发日之后我一枚邀请都没有收到过 ?)。
接着就是最近的「开放上传作品」功能了,但事实上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次开放之后用户也只能让上传的作品在自己的 profile 页面能看到,这个作品不会记入整体的「作品池」内,也就是说在 tag 搜索结果、popular 榜以及其他公开社区页面中都不会出现,主要的目的其实是帮助那些没有邀请的朋友可以在个人页面添加表现自己水平的内容,以方便别人来发邀请。
这个功能蛮好的,但是也不得不否认,他的消极一面就如下图(不好意思,我笑了半天):

而最近又收到了一封他们销售的邮件,推销一个新的「付费点」,当你的团队账号人数达到所在档位的限额之后,依然可以按「位」付费来增加上线,当他写到「at just $4 per additional team member」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当年在吴哥窟里,那些喊着「one dollar~ one dollar~」售卖纪念品的柬埔寨小朋友了 ?
先是搞过一次「邀请派发日」,每个现有 Player 都发邀请,然后下半年身边每个朋友拿到邀请的几率都大大提高,听过最夸张的一位是被「囤」了 9 枚邀请来着(但遗憾的是,派发日之后我一枚邀请都没有收到过 ?)。
接着就是最近的「开放上传作品」功能了,但事实上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次开放之后用户也只能让上传的作品在自己的 profile 页面能看到,这个作品不会记入整体的「作品池」内,也就是说在 tag 搜索结果、popular 榜以及其他公开社区页面中都不会出现,主要的目的其实是帮助那些没有邀请的朋友可以在个人页面添加表现自己水平的内容,以方便别人来发邀请。
这个功能蛮好的,但是也不得不否认,他的消极一面就如下图(不好意思,我笑了半天):

而最近又收到了一封他们销售的邮件,推销一个新的「付费点」,当你的团队账号人数达到所在档位的限额之后,依然可以按「位」付费来增加上线,当他写到「at just $4 per additional team member」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当年在吴哥窟里,那些喊着「one dollar~ one dollar~」售卖纪念品的柬埔寨小朋友了 ?
这两天收到一封 Hunie 创始人 Damian Madray 的群发邮件,信中他推荐了自己写的新文章,总结了一下 Hunie 失败的原因。说实在的,里面讲到的关于 Culture 和 Design 的内容我没看懂~但却又想起了 n 年前我推荐过的、用来发布自己作品给别人「提意见」的设计师社区 Hunie。
现在连这个域名 Hunie.co 都已经没法访问,但当时我还是觉得很惊艳的,因为在习惯了 D 站那种「Great!Nice Work!」、「Good job, love your taste of colors!」式的「无效赞美」之后,Hunie 完全算是一股清流,不错的机制保证了留言的用户都会给出带有建设性的反馈,而不是单纯赞美,并且可以按照位置评论作品中的特定细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Hunie 也算是致力于帮助用户收集有积极意义的「吐槽」吧~
但是相比起来,现在 Twitter 上能见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虽然爱吐槽,但是吐得总缺乏那么点建设性(我这句话本身也是吐槽吧,哈哈哈哈,其实也挺惭愧的,我和 Leon 自己在节目里就没少吐槽过,哈哈哈哈)。
比如我们来看看吐槽大神 Eli Schiff 最近的一条吐槽:
现在连这个域名 Hunie.co 都已经没法访问,但当时我还是觉得很惊艳的,因为在习惯了 D 站那种「Great!Nice Work!」、「Good job, love your taste of colors!」式的「无效赞美」之后,Hunie 完全算是一股清流,不错的机制保证了留言的用户都会给出带有建设性的反馈,而不是单纯赞美,并且可以按照位置评论作品中的特定细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Hunie 也算是致力于帮助用户收集有积极意义的「吐槽」吧~
但是相比起来,现在 Twitter 上能见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虽然爱吐槽,但是吐得总缺乏那么点建设性(我这句话本身也是吐槽吧,哈哈哈哈,其实也挺惭愧的,我和 Leon 自己在节目里就没少吐槽过,哈哈哈哈)。
比如我们来看看吐槽大神 Eli Schiff 最近的一条吐槽:
Dribbble 的「慢」
日期:2017 年 6 月 8 日 • 随意吐槽
Dribbble 在中国访问速度太慢了,还有功能慢到没法用啊!全文完……
虽然 D 站确实在国内访问不那么顺畅,但今天显然想说的不是这个「速度」。就在几天前那个「我不想再回忆」的 WWDC 开幕的时候,Dribbble 上线了 iOS App,对于大部分 D 站用户来说,这个 App 来得实在是太慢了……
Dribbble 自己的 mobile 网站其实完全够用,而且还算好用,毕竟 Dribbble 被收购的时候,金主的通告里开篇就表扬过创始人 Dan 的 CSS 写的好~ 而这个迟来的 iOS App 说实话我还挺失望的,整体的设计保持克制没有出彩我是非常能理解的,但是在一些细节地方我实在是觉得这个 App 不太像这个时代的产物……

无视掉相反的配色、这么多年来进化得完全不一样的屏幕尺寸以及图标尺寸,Dribbble 的这个自定义 tab 界面其实跟第一代 Music.app 的交互是一模一样了,这么多年过去,似乎还用这个做法的真心少了喂。深入使用也会发现一些有点「反人类」的手势/交互,整体的功能也并没有比起一众第三方 App 有太大不同。
虽然 D 站确实在国内访问不那么顺畅,但今天显然想说的不是这个「速度」。就在几天前那个「我不想再回忆」的 WWDC 开幕的时候,Dribbble 上线了 iOS App,对于大部分 D 站用户来说,这个 App 来得实在是太慢了……
Dribbble 自己的 mobile 网站其实完全够用,而且还算好用,毕竟 Dribbble 被收购的时候,金主的通告里开篇就表扬过创始人 Dan 的 CSS 写的好~ 而这个迟来的 iOS App 说实话我还挺失望的,整体的设计保持克制没有出彩我是非常能理解的,但是在一些细节地方我实在是觉得这个 App 不太像这个时代的产物……

无视掉相反的配色、这么多年来进化得完全不一样的屏幕尺寸以及图标尺寸,Dribbble 的这个自定义 tab 界面其实跟第一代 Music.app 的交互是一模一样了,这么多年过去,似乎还用这个做法的真心少了喂。深入使用也会发现一些有点「反人类」的手势/交互,整体的功能也并没有比起一众第三方 App 有太大不同。
从上一个时代(我指六七年前,为什么叫上一个时代?因为那时没有培训班)过来的 UI 设计师很多都爱画小图标,就是那种 16 像素的 favicon 尺寸,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种极小尺寸下的图标充分体现了 GUI 设计的几个精髓:在各种限制下做文章、细节力求精致、内容要讲求主次和取舍。
所以每当有人问出「为什么图标一缩小就模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清晰一些?」这类的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切」的一声嘲笑,第二反应是大脑中的一句「兄弟!那根本不是机器生成的缩小,要靠人肉调的好不好!」,第三反应(在有空的时候)就是撸起袖子把题主贴出来的范例拖进 Photoshop 然后新建个 16 × 16 的文档给出自己的方案,比如我自己前写的一个教程,又比如方迟的这个回答。整个过程其实就好像一个老司机看见自家小区门口有个新手侧方怎么也停不进,然后他热情地坐上驾驶座,两把调整直接倒进前后加起来六十公分空隙的车位。

当然后来技术的指数级发展让单像素一夜间来到了肉眼无法识别的大小。小图标,尤其是极小图标的存在已经意义不大了,在这个充满 Retina 屏的新世界,我们(好吧,我只是说我自己)依然抱有一些幻想,虽然这门技术现在是用不上了,但是里面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靠着这些「老本」我还是能混口饭吃的,以前学的东西并不是完全没用的。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 AlphaGo,围棋界过了没多久就被彻底击败了,UI 界或许也不远了。上次在节目里提到有个神经网络系统被训练出来用于通过学习书法笔迹来生成完整的字体,当时还还跟 Leon 开玩笑说以前我也想找我司的 RD 搞一个算法,分析每天 Dribbble Popular 榜单上的 UI 作品的配色、布局、字体然后「生成」一个虽然无法落地,但能凑满 800 × 600 画面的「图」,看看有没有人去 like,后来 Leon 表达说 UI 跟围棋不一样啊~ 这是一门技术+艺术的结合,机器能学习、能统计、能预测但是真的擅长创造吗?(大意是这样,我记错的话你们不要告诉他 ?)我并没有跟他深入辩论,只是觉得他说话的口气其实跟柯洁没差,哈哈哈哈。作为一个理科生(当然,其实在大学里挂过的科比没挂过的多,现在绝大部分也已经还给了老师),我更相信技术的力量,也敬畏技术迭代的速度,做艺术、做 UI 这类的还没有被 AI 大规模侵袭可能只是因为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这个挑战性/成就感不够大吧。
今天在 GitHub 上看到 Dingyi 关注了一直挺喜欢的一个设计师 Ollin 的一个项目(感觉最近上 GayHub 比 Dribbble 和 Behance 多了肿么破……),是一个优化小尺寸图标的卷积神经网络。以前一直挺喜欢 Ollin 的图标的,虽然用 Leon 的话说「看起来油腻腻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的风格,但是用 macOS 的朋友多少都有见过一两个用了他设计的图标的 App 吧。以前好像只是喜欢 Ollin 的作品,但没特别关注过他的背景和博客,现在才发现他还是个主修计算机的学生。这个名为 HintBot 的项目还很基础,只能处理 32 × 32 的图片,目标尺寸只能是 16 × 16,甚至如作者描述,连「像素精确」这点都还没有习得,整体效果只能说很一般:

但是见识过 AlphaGo 飞速的发展之后我再也不敢说「还早,还早」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常泡知乎的我真的需要问一个这样的问题「只会做 UI,因为 AI 的发展已经好久找不到工作,生活应该如何继续?」
所以每当有人问出「为什么图标一缩小就模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清晰一些?」这类的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切」的一声嘲笑,第二反应是大脑中的一句「兄弟!那根本不是机器生成的缩小,要靠人肉调的好不好!」,第三反应(在有空的时候)就是撸起袖子把题主贴出来的范例拖进 Photoshop 然后新建个 16 × 16 的文档给出自己的方案,比如我自己前写的一个教程,又比如方迟的这个回答。整个过程其实就好像一个老司机看见自家小区门口有个新手侧方怎么也停不进,然后他热情地坐上驾驶座,两把调整直接倒进前后加起来六十公分空隙的车位。

方迟那个回答里的原图和大家尝试的各种小尺寸版本
当然后来技术的指数级发展让单像素一夜间来到了肉眼无法识别的大小。小图标,尤其是极小图标的存在已经意义不大了,在这个充满 Retina 屏的新世界,我们(好吧,我只是说我自己)依然抱有一些幻想,虽然这门技术现在是用不上了,但是里面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靠着这些「老本」我还是能混口饭吃的,以前学的东西并不是完全没用的。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 AlphaGo,围棋界过了没多久就被彻底击败了,UI 界或许也不远了。上次在节目里提到有个神经网络系统被训练出来用于通过学习书法笔迹来生成完整的字体,当时还还跟 Leon 开玩笑说以前我也想找我司的 RD 搞一个算法,分析每天 Dribbble Popular 榜单上的 UI 作品的配色、布局、字体然后「生成」一个虽然无法落地,但能凑满 800 × 600 画面的「图」,看看有没有人去 like,后来 Leon 表达说 UI 跟围棋不一样啊~ 这是一门技术+艺术的结合,机器能学习、能统计、能预测但是真的擅长创造吗?(大意是这样,我记错的话你们不要告诉他 ?)我并没有跟他深入辩论,只是觉得他说话的口气其实跟柯洁没差,哈哈哈哈。作为一个理科生(当然,其实在大学里挂过的科比没挂过的多,现在绝大部分也已经还给了老师),我更相信技术的力量,也敬畏技术迭代的速度,做艺术、做 UI 这类的还没有被 AI 大规模侵袭可能只是因为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这个挑战性/成就感不够大吧。
今天在 GitHub 上看到 Dingyi 关注了一直挺喜欢的一个设计师 Ollin 的一个项目(感觉最近上 GayHub 比 Dribbble 和 Behance 多了肿么破……),是一个优化小尺寸图标的卷积神经网络。以前一直挺喜欢 Ollin 的图标的,虽然用 Leon 的话说「看起来油腻腻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的风格,但是用 macOS 的朋友多少都有见过一两个用了他设计的图标的 App 吧。以前好像只是喜欢 Ollin 的作品,但没特别关注过他的背景和博客,现在才发现他还是个主修计算机的学生。这个名为 HintBot 的项目还很基础,只能处理 32 × 32 的图片,目标尺寸只能是 16 × 16,甚至如作者描述,连「像素精确」这点都还没有习得,整体效果只能说很一般:

从左至右为软件直接缩小的结果、HintBot 处理的结果和 Ollin 自己人肉调整的结果
但是见识过 AlphaGo 飞速的发展之后我再也不敢说「还早,还早」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常泡知乎的我真的需要问一个这样的问题「只会做 UI,因为 AI 的发展已经好久找不到工作,生活应该如何继续?」
你才是趋势!你全家都是趋势!
日期:2017 年 2 月 4 日 • 随意吐槽
刚刚过好新年,应该心平气和,但我真的是不吐不快啊,其实底稿很早就打好了,只是不想打扰大家迎新的良好心情没有发出来啊哈哈哈哈~ 今天的吐槽来源于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 Zhu 总分享了一篇文章,然后说:
真特码说到我心坎里了。
最近看到网上有不少关于视觉设计趋势的文章,标题都是类似「无边框设计就是 diao」之类的(请原谅我粗俗了,但是详细名字记不清了,你们懂就可以了)
妈蛋的,当年说卡片式设计真特码 diao 的大概也是你们这帮人吧!(对不起,我又粗俗了,我不是针对谁,我是针对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写 PPT & 做年度总结的时候一定要列几个一二三找找趋势说说未来的人)
其实就是加不加底的区别、就是多几条线少几条线的区别、就是居中居左还是居右的区别,特码的 PS、Sketch 里调一下 5 分钟能出 10 个 iterations 的东西你跟我说是设计趋势,我呸……呸……对不起,请允许我先把呸收回一下,毕竟……毕竟……当着客户的面说了一大串卡片式设计怎么怎么好的事情我也不是没做过……
总结趋势当然是个有意义的事情,能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快速地了解当下流行的一些东西然后更好地做设计,但是有时候为了占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个条目去硬凑就很没意思了,我觉得很多东西完全就上升不到那个高度,硬拔有意义么?
还真的是拿一些「效果」就来谈趋势了呢
真特码说到我心坎里了。
最近看到网上有不少关于视觉设计趋势的文章,标题都是类似「无边框设计就是 diao」之类的(请原谅我粗俗了,但是详细名字记不清了,你们懂就可以了)
妈蛋的,当年说卡片式设计真特码 diao 的大概也是你们这帮人吧!(对不起,我又粗俗了,我不是针对谁,我是针对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写 PPT & 做年度总结的时候一定要列几个一二三找找趋势说说未来的人)
其实就是加不加底的区别、就是多几条线少几条线的区别、就是居中居左还是居右的区别,特码的 PS、Sketch 里调一下 5 分钟能出 10 个 iterations 的东西你跟我说是设计趋势,我呸……呸……对不起,请允许我先把呸收回一下,毕竟……毕竟……当着客户的面说了一大串卡片式设计怎么怎么好的事情我也不是没做过……
总结趋势当然是个有意义的事情,能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快速地了解当下流行的一些东西然后更好地做设计,但是有时候为了占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个条目去硬凑就很没意思了,我觉得很多东西完全就上升不到那个高度,硬拔有意义么?